台灣建築雜誌特輯

2020/11-2021/12 與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合作製播節目將精采的雜誌內容聊給你聽。
帶領聽眾了解雜誌專題的幕後,邀請當期編輯、客座編輯、或是建築師,來讓你聽見建築圈不可不知的事情。
合作夥伴 |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主持、腳本企劃、後期製作 | 方柏翔
開頭音樂設計、襯樂製作及後期製作 | 王伯維 Marks
錄音設備支援 | 王伯維 Marks、Lazi Corner 錄音室
錄音設備 | Rode Caster Pro、Rode PodMic、Shure SM58、Tascam DR100
節目封面照片皆由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提供
VOL. 315-後疫情時代的城市規劃、健康設計
後疫情時代的都市場所營造觀察 ft. 綠建築編輯 呂慧穎
COVID-19自2019年12月爆發以來已經兩年之久,世界被它作了個大翻轉,至今疫情雖似稍緩和,各國也陸續解封,仍難回復疫前的狀態,更一直存在病毒反撲的威脅。以城市設計為例,產生了15-20分鐘步行路程為範圍的微型城市生活圈,使各區工作、購物、休閒活動等能在區內自給自足;城市街道與交通系統開始發展輕便、自主並安全流動的「微型交通」。
在疫情趨緩卻仍不知盡頭何在的今天,我們重新檢視整理相關值得探討的諸多議題,期盼這個世紀危機早日結束,同時更帶來轉機,讓人從中得到教訓與學習,能在更健康的城市環境與建築空間中得到身心靈的安頓。


VOL. 314-相對世界,究竟心:戴育澤建築師
是一不二,建築如此,人生如此 ft. 戴育澤建築師
本節目邀請到本期特輯主角- 戴育澤建築師分享他的設計思考以及事務所經營哲學。建築師笑稱自己愛"自找苦吃",是什麼契機讓戴建築師開始投入公家案、設計社會住宅?相比公共與私人兩種建築類型,事務所如何調整設計方式與在專案中的角色?在多年的執業生涯中,如何嘗試並執行數位或參數化設計到專案中?
VOL. 313-蕭力仁的建築存在主義 / 老屋‧創生
深入的觀察、觸及終極的存有 ft. 蕭力仁建築師
建築師開業是一項不簡單的工作,第一線的與業主、員工、技師推展專案進度,讓它落成。這一集邀請到蕭力仁建築師到節目中與我們分享他經營事務所的種種。如何同時良好的應對公家案與私人案?在經手的社會住宅中觀察到了什麼樣的新住宅模式及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如何與業主、員工三方都維持”和諧”的狀態? 一同收聽這集的分享吧!


綠建築電子刊 Vol.069
綠的世界趨勢 ‧ 與e化再出發 ft. 歐陽駿社長、呂慧穎編輯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除了出版台灣建築雜誌外,還有另一系列我非常喜歡的雜誌,那就是綠建築 Green building。綠建築雜誌聚焦在生態、綠的建築案例,同時也有著永續綠生活的專欄,是一本輕鬆易懂的雜誌。雖然今年初暫停了紙本刊物的出版,但在8月也強勢回歸,以嶄新的電子化姿態,繼續向大眾推廣綠建築的知識及生活應用。
本期綠建築電子刊以《綠的世界趨勢 ‧ 與e化再出發》為題。內容結合了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新書《綠‧建築‧人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Systems》,大方曝光8個獲得LEED、EEWH、WELL、GREEN STAR、PASSIVE HOUSE認證的精采案例;以及5篇重磅級人物導言。
VOL. 312- 島與半島:借來的時間與空間故事
我們與香港,感知與空間的所思所想 ft. 馮國安
香港有著與台灣類似的文化根基,但由於西方殖民文化的影響,將原是小漁村的香港推向國際舞台;在殖民下穩固的基礎建設雖促進繁榮的都市發展,卻也使都市人口日漸膨脹,都市密度高漲,房價也水漲船高......。站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築人所面臨的挑戰將促成什麼樣的設計風格,其建築教育又會如何發展?如何發展屬於自己的建築和文化論述? 值得一同深思。
香港建築師推薦 |
1. 張智強建築師 Gary Chang
2. 嚴迅奇建築師 Rocco Yim


VOL. 311 商業建築2.0
商業建築在進化,物聯網時代的實體空間腳色思考 ft. 楊編輯
昔日商業建築由住宅的聚集應需要而產生,或是引領一個地區的開發與繁榮,今天,它則可以更多地與社會文化結合,以現代材料和工藝,在歷史與現代的對比中形成獨特的歷史感空間,與地區歷史文化、城市文脈和諧共生,使一個衰敗的地區獲得擾動與重生;它更可以融合公園、劇場、博物館、藝術中心、書店、會議、展覽等城市文化設施,以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需求。
商業建築在後疫情時代將如何進化?
有哪些值得一看得商業建築案例呢?
VOL. 310 住宅與生活樣貌
新世代住宅生活型態 ft. 黃長美總監
住宅一向是與人生活起居最為密切的建築形式,同時也伴隨著社會異動持續變化著。
從步登公寓、集合住宅到社會住宅、共居住宅、青銀住宅等種種形式,住宅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空間,更是一個打造生活體驗的容器。
現在的住宅面臨了什麼樣的問題?
新世代的住宅生活型態又該是什麼模樣?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黃長美總監與我們一同探索未來的住宅會有什麼樣態。


VOL. 309 MAYU ARCHITECTS | 公共與景觀
看得見與看不見,MAYU小專輯
ft. MAYU 張瑪龍建築師、陳玉霖建築師
《小王子》裡面說:「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都是要我們不要太過依賴雙眼,更重要的是用心看,用感覺看,「看」那些看不到的。
小專輯「MAYU」事務所的作品似乎可為「看得見看不見」做一個註解,他們早期的作品如愛河之心、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在造型、空間上頗為讓人驚艷,但最近作品如高雄美國學校、屏東縣圖書館卻表現出收斂理性的格局、細膩處理的空間質感。本集邀請到MAYU architects 的兩位主持建築師:張瑪龍建築師、陳玉霖建築師 到節目中與我們分享事務所 對展覽空間的的設計思考論述,以及近期完工的幾件建築作品。
VOL. 308 2021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
從疫情中思索新的居住模式 ft. 王進坤
五月號雜誌主題包含 2021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 及 台灣都市再生多元可能性。
本集節目邀請到競圖經理 王進坤到節目中分享在獲獎作品中看見的創新提案及住宅可能性。
2021年競圖主題呼應持續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訂為:「住宅的未來-在大流感來臨之前與之後」。
一起跟隨進坤及獲獎的作品們,思考疫情中的創新居住模式吧!


VOL. 307 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魔法裡沒有神奇,細節裡才有 ft. 游瑛樟老師
四月的台建雜誌主題想要與大家討論的是" 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本集節目邀請到本期雜誌的客座主編 游瑛樟老師,帶領立足於現代的我們,探討竹、木、磚、混凝土、金屬等不同材料的構築,從傳統到數位、從局部構法到作品整體,各個切面探討構築和細部的不同面向。
" 建築的靈魂是空間,建築的詩性在光影,建築的滋味在細部。" 在你心中是什麼讓建築物(Building) 昇華為建築作品 (Architecture)呢? 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吧!
VOL. 306 承先啟後的新常態竹構築
竹在現代的意義與可能性 ft. 李綠枝建築師
本集邀請到 Vol.306 雜誌客座編輯 李綠枝建築師 到節目中與大家分享" 竹 " 這個材料在近10年的發展。
竹材一項被視為比較傳統的材料,竹材在現代的意義與可能性為何?竹材在台灣以外的亞洲國家,有什麼樣形式之應用?
另外,李建築師所主持的事務所 -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也所有許多竹構造的作品,最初如何與竹材相遇?
在後續案子中應用竹材又有什麼感觸故事呢?
一起在這集節目中一探究竟。


VOL. 304 哥本哈根的城市景觀
城市是為誰而建? 丹麥日常生活建構的都市哲學 ft. 魏曾玄
可曾有想過前往丹麥的哥本哈根旅行? 或許一提起,一時還無法明確點出這個遙遠的北歐城市。
" 現在「宜居城市」成為顯學,我們許多城市都以此為目標而努力,然而追溯其源可早至六十年前的哥本哈根,
採取有別於其他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作法,成為一種「哥本哈根」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奠定了日後世界「宜居城市」的基礎。" - 黃長美 總監
這集台灣建築雜誌 節目以哥本哈根為主角,由客座編輯魏曾玄帶領我們飛往世界另一端,
一起來了解這個大家較為陌生的國家丹麥,從都市到建築景觀多元且富有活力的設計面貌。
魏曾玄個人網站 | http://www.tsenghsuanwei.com/
VOL. 303 兩岸潛力建築新生代
新生代的轉向與思辯 ft. ta 楊編輯
本集節目由本期雜誌編製主力-楊編輯參與錄音,我們將一同帶你聽見本期雜誌背後的故事。
接續vol.302 建築系學生畢業作品如剛萌芽種子,vol.303將聚焦在成長中的嫩芽,中國及臺灣的建築新生代。雜誌中邀集了10位專注於不同面向的兩岸建築新生代,分為四組對談。
我與楊編輯也濃縮各組對談精華,帶你快速了解本期雜誌收錄之不同類型建築設計者的創作歷程故事、及兩岸建築發展的差異。


VOL. 302 2020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特輯
拼貼城市與島嶼探險指南 ft.林家如建築師
客座主編為林家如建築師,她在本期雜誌進行了一個很有趣的企劃。就是將今年100件畢業設計作品抽離基地,以拼貼的方式製作成一幅旅遊導覽地圖。讓受疫情影響不能出國旅遊的我們,也可以在紙上漫遊豐富的作品。
一起來聽聽製作這項企劃時的種種趣事吧!
另外,疫情也影響了評圖的方式,部分學校改以線上進行。這對未來教學與評圖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本集內容中一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