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媒體消息 NEWS

2022

OMA採訪-1.jpg

擁抱人、城市與自然,重新建構劇場的可行性 |訪談撰文

2022

:

北藝中心特意將建築向上抬升,方便週遭大眾能輕鬆進出,並打造了一座公共迴路(Public Loop),讓沒有買票的民眾也能觀看劇院中的活動。這樣的設計跳脫傳統劇院的格局,讓我聯想到OMA在葡萄牙設計的波爾圖音樂廳(Casa da Musica)。


雷姆.庫哈斯(以下簡稱RK):

建設需要耗費巨資,尤其公共建設經費又是人民的納稅錢。因此希望北藝中心不只是劇院觀眾受惠,也能造福未購票的大眾。我們刻意降地建築的隱密感,創造建築歸於大眾所有的感受。


大衛.希艾萊特(以下簡稱DG):

公共迴路也是由此而生。許多人進劇院看戲,卻不知曉作品是如何誕生的。公共迴路繞北藝中心一圈,展現劇場製作的技術層面和排練空間,能看到演員放鬆的時刻,也揭露梳化間和其他技術空間,幫助大眾明白劇場製作的辛勞。在一、兩小時的演出背後,累積了無數個月的工作,從編劇、排演到登台,透過公共迴路揭露劇場不同角落,讓其不再只是消費的空間,也代表著可能的職涯或創意環境,透過這件作品,呈現出文化也是很好的職業選項,文化也根植於社會中,同時也是經濟的一員。

 (節錄自雜誌,全文詳台灣建築雜誌 2022.11 月刊)

新聞連結 |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官網  

訪談」擁抱人、城市與自然,重新建構劇場的可行性  (2022.11 月刊)

2021

2021_文化快遞

臺北市 《文化快遞 》期刊

2021

建築人是怎麼看世界的?就讓《建築+》告訴你。學建築出身的方柏翔,一人策畫執行、主持,分享建築圈百態──不管是建築系求學就業的血淚史、建築新手老鳥的經驗分享,或是留學、實習、甚至是跨領域合作,在《建築+》裡都可以聽到。例如在〈新肝報到〉單元中,翔仔積極邀請圈內友人,談談建築產業的幕前幕後;〈慢半拍建築新聞室〉中,則以建築觀點分析時下新聞事件與始末,挑選和空間、設計相關面向切入,讓圈外聽者也很容易讀取建築心法。節目至今曾歷經過一次定位轉型,目前正不斷進化中,近來新加入的單元〈老3說書〉,則穿插了來自「書本」裡的建築觀察,這裡的書本,指的不是建築專書,而可能是小說故事;例如其中有一集以村上春樹《襲擊麵包店》為主題,便透過小說情節帶出1980年日本建築特色與歷史脈絡,讓人陶醉於書籍故事魅力之餘,還順道完成了假想的建築散步。建築學識養成,不僅存在於教室;節目中也特別安排數集,分享翔仔與友人大學時策畫的41天歐洲壯遊,聽著他們以青春姿態向經典建築學習的歷程,令人神往。 (節錄自期刊)

相關新聞連結 |   

文化快遞官網  

「說」得好聽才是真功夫! 用Podcast參與藝文生活│第二彈 (2021.07.25)

國家攝影中心

圖片來源:國家攝影中心臉書粉絲專業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Podcast節目製作

2021

建築+ Podcast 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共同製播兩集「文資空中散步」特別節目,邀請文史工作者及建築學者,娓娓道來臺北城市記憶與古蹟再利用的歷程。

相關新聞連結 |   

文化部

聽見建築的時光築跡:跟Podcast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21.07.19)

中央通訊社

聽見建築的時光築跡:跟Podcast走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21.07.19)

自由時報  

國家攝影中心,建築故事線上聽 (2021.07.26)

2020

84-103-未來的台灣-ROUND1.jpg

《台灣建築》雜誌 25 周年── 「未來的台灣(建築) 媒體」座談

2020

我還是是以建築為本業,未來創作Podcast的興 趣會如何發展不是很確定。套用Walter Gropius 說過的一句話:「The Ultimate aim of all creative activity is building.」希望節目內容可以 成為未來建築創作的養分。我一直想提倡的是透 明化,進到業界後發現有許多建築知識是behind the wall,要真的跟著某一位建築師才能學到的, 但是這些知識如果被釋放出來後,是可以造福整個建築社群發展。最後我想保持初心去做這個節 目,希望可以為建築人、非建築人每一周增加一 點建築知識。

(節錄自雜誌,全文詳台灣建築雜誌 2020.10 月刊)

新聞連結 |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官網  

《台灣建築》雜誌 25 周年── 「未來的台灣(建築) 媒體」座談  (2020.10 月刊)

bottom of page